中國古代陶藝建筑在漢代迎來了第一個高峰。兩漢時期經濟的迅速發展,因此在雕塑建筑上較先秦有很大的進步,舊式的明器如青銅等逐漸減少,陶制的建筑明器開始流行,這種特殊明器稱之為陶樓。
隨著20世紀考古的發現,大量漢代建筑明器出土, 陶樓作為“周禮”到“漢禮”歷史轉型中隨葬陶器的典型代表,體現了當時喪葬禮儀文明的架構。
國家一級文物四層綠釉紅陶樓
其造物觀念深受當時社會風俗和身份地位的影響,同時也蘊含了神佛思維向實用主義的轉變歷程,是漢代人對現實生活美好愿景的體現,也印證著后人對古人“天上宮闕”的想象。
漢彩繪陶庭院 藏于焦作市博物館
漢代陶樓的創造設計源于對現實建筑的模仿。東漢時期,建筑中樓的種類繁多,孫機先生就曾寫道:“城門有譙樓,市場有市樓,倉儲有倉樓,瞭望有望樓,守御有碉樓”。
東漢4層彩繪通體陶倉樓 焦作市博物館
東漢帶豬圈3層灰陶倉樓 焦作市博物館
東漢2層二連倉彩繪陶倉樓 焦作市博物館
有些出土的陶倉樓達到了7層之多,當時技術是遠遠無法實現的,疊加手法表達了世人“上與浮云齊”的想象。
東漢7層連閣式陶倉樓 焦作市博物館
三層綠釉陶百戲樓 藏于河南博物院
四層綠釉陶望樓 藏于河南博物院
漢代末期是地方割據、諸侯相爭的動蕩年景,望樓所具備的瞭望功能可以有效地觀察敵情,進行提前防御,守衛家族。因此望樓一般較為封閉,裝飾也很少,顯示出威嚴肅穆的勢態。
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曾記載一言——“仙人好樓居”。
漢代神仙思想逐漸世俗化,世人多認為仙人都居于高樓之上,建造高大的閣樓便是與神仙結交相會的方法之一,如早期唐代李白詩中“危樓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。不敢高聲語,恐驚天上人”。“登高”的信念深深地鐫刻在人們心里,闕觀樓閣也就承載著世人對神仙世界的憧憬和向往。
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闕樓圖 陜西歷史博物館
陶樓也是漢人對心中向往神佛的再現,這些陶樓在仿照現實建筑的基礎上,表現出人性向神性的追求渴望??释篮箪`魂升天,羽化成仙,能成為至高神界的人物。
有些陶樓則在建筑細節、構件上增加了多種夸張的藝術裝飾,增添了許多古人心中象征仙界的符號元素。
諸如瑞獸、鳳鳥、羽人、騰云等,朱雀、鳳鳥屬火,象征著生命和陽氣;羽人有翼,可不死不滅,是順利進入仙界的保障;龍是可以升天潛淵的神仙“座駕”。如漢代墓室壁畫中羽人引導的乘龍飛升圖。
這座陶樓院和漢代佛寺建筑造型相似。漢晉時期,已有“浮屠”的稱呼,東漢時期佛教盛行,有學者認為這個陶樓院與漢魏時期的寺院有相似之處。
陶樓作為漢代陶塑建筑明器,內含了建筑的基本元素,同時包含了雕刻、繪畫、陶藝等因素,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,向世人展示著古人卓越的智慧和漢代優秀的建筑基因。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難得一見的珍寶,其蘊含的歷史意義、建筑文化、社會風俗、美學價值都令現代學者心神向往研究至今。